——我区结对帮扶潜山县脱贫攻坚纪实
作者:赵冬至 来源:池州日报·贵池新闻 浏览次数: 发布时间:2017-12-28 |
潜山县地处我省西南部,大别山东南麓。贵池位于长江中下游南岸,同潜山的“七山一水两分田”地貌差不多。潜山素有“古皖之源、皖国古都、二乔故里、安徽之源、京剧之祖、禅宗之地、黄梅之乡”之美誉,贵池也是安徽历史文化名城;潜山是京剧发源地,贵池是傩戏之乡;潜山是《孔雀东南飞》的故事发生地,贵池是李白《秋浦歌》的诞生地……共同的历史底蕴让贵潜两地有了很多共同点,也为两地的合作交流奠定了良好基础。
从今年开始,贵池和潜山有了紧密的联系: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县域结对帮扶推进脱贫攻坚的实施意见》要求,两地开展县域结对帮扶活动,深化对接携手小康。
经过近一年的结对帮扶,贵池、潜山两地携手合作,不仅合力推进了脱贫攻坚工作,县域经济发展也迈入了新阶段。
“既是落实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的实际行动,也为两地深化交流合作、互利共赢搭建了新平台,开辟了新空间。要本着‘潜山之所需,贵池之所能’的原则,在产业、就业、社会扶贫、人才交流等领域全方位的对接协作,同潜山人民一道合力攻坚、携手共进,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上结出友谊之花、共享发展成果。”区委书记樊泽明如此审视结对帮扶工作。
小康路上,你我同行。县域之间的精准帮扶,需要完善合作机制,深化产业培育、技能培训、劳务输出、干部挂职交流、教育卫生事业发展,以及推动优秀人才、优质企业创业投资等各方面的密切协作,以期更好地实现优势互补、共赢发展。7月13日,正是骄阳似火的盛夏时节,区委书记樊泽明带领我区党政企代表团赴潜山对接帮扶工作。这次对接后,双方签订了《贵池区结对帮扶潜山县合作事项框架协议》。通过综合研判,贵池、潜山逐渐形成共识:两地在产业、资源和特色上具有很强的共性和互补性,推动县域结对帮扶,不仅要在脱贫上合力攻坚,更要抓住契机,促进两地开展深度融合、产业互补,实现经济发展携手共赢。围绕这一战略思路,两地党委、政府建立了结对帮扶推进脱贫攻坚工作领导小组,加强结对帮扶工作的领导,坚持半月一调度,分析形势,研究措施,解决工作中的问题。
之后,两地互动频繁,特别是区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多次互相考察调研,推进对接帮扶工作。按照部门职能和乡镇特点,我区选择了10个经济基础较好的镇街道与该县贫困任务较重的乡镇结成帮扶关系,开展“点对点”集中帮扶;区直职能部门也对应签订帮扶协议。两地乡镇和部门开展的工作对接交流累计30余次。同时,积极动员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结对帮扶,贵航特钢、池州西恩新材料等公司各出资10万元,援建水吼程湾菊花加工厂和槎水油坊村扶贫驿站。一年来,我区累计投入1050万元用于支持该县产业扶贫项目、贫困乡村基础设施建设、贫困村集体增收等。
安徽鸿叶集团有限公司是我区外贸产业上的一块响当当的金字招牌,其生产的竹筷、竹签等竹制品已挺进美国、日本、德国等110多个国家和地区市场,连续多年坐上国内同行业头把交椅。今年前11个月的外贸出口达3658万美元。
潜山县毛竹资源丰富,由于缺乏龙头企业带动,这座“金矿”却一直没被利用起来。在此次帮扶过程中,我区支持鸿叶集团与水吼镇永杰竹业牵手对接,购销其所有产品。如今,永杰竹业公司产销两旺,带动40余名贫困农民实现就近就业。
水吼镇程湾村是该县的一个贫困村,今年10月份由我区企业贵航特钢援建的菊花加工扶贫车间正式建成使用。这个拥有650平方米拥有标准化厂房,自动烘干设备5套的车间,每年可为村集体带来5万元收入,还带动了20户贫困户户均增收5000余元。如今,全村已发展金丝皇菊种植面积超百亩。
这是两地产业合作的一个缩影。我区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县域结对帮扶的主攻方向和实现稳定脱贫的根本途径。结合潜山优势、产业基础、市场需求、技术支撑等因素,投资660万元对该县贫困户发展特色种养业,帮助实现增收脱贫。同时支持5个特色产业基地。截至目前,全区10个镇和街道结对帮扶该县10个乡镇,共启动建设了15个项目,累计投资达230万元。
此外,两地还在人才交流、劳务协作、教育医疗等领域开展协作,打出扶贫攻坚组合拳。两地决定,建立干部双向挂职制度,我区选派12名干部到潜山学习锻炼,该县也安排8名干部、教师、医生到我区挂职。双方签订了《就业脱贫工程劳务对接帮扶协议》,发挥企业吸纳就业主体作用,为潜山的劳务输出搭建平台,定期举办招聘会,先后组织引导我区企业提供岗位2000余个。此外,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改善潜山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有效途径,整合资金加大对基础设施协建力度,投入140万元用于贫困村卫生室建设,相关镇街道安排帮扶资金支持村组公路修建。
“1+1=?”这并不是一道简单的数学题。经历了近一年的融合发展,贵池和潜山在很多方面已经发生了化学反应。高瞻远瞩的政策,最终春风化雨,惠及两地的普通百姓。预计,2017年潜山县5931户、19632人脱贫,15个贫困村出列年度目标任务能如期实现。我区也积极推进脱贫攻坚十大工程,计划实现6205人脱贫、4个贫困村出列。